1929年夏季,年轻人钱钟书考试报名清华大学。入学考试时,钱钟书拿到数学试题一看,几乎全不会做,蒙了几道题后,就匆匆交卷,最后的成绩是15分。根据任何一个学校的规定,如此的成绩都不可能被录取。但他的国文和英文成绩特优,英文还要了满分,令校长罗家伦一大为赞赏,立刻决定将它破格录取。——理想非常前凸后翘,现实非常骨感。这则充满“民国范儿”的自主招生佳话,在今天看来更像一种没办法落地的故事。大家看到的事实是,伴随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破冰开启,质疑与非议就一直如影随行,且愈来愈炽。
这是来自12月8日《新民晚报》的一则调查:对于高校自主招生,有69%的上海民觉得,自主招生非常难遏制中学教育“高考考试指挥棒”的应试现象。若参加自主招生考试,83%的市民最怕遭遇“权钱买卖暗箱操作”。第二担忧的是“某些环节不够透明不够具体,考生无所适从”,比率约为67%。再下面依次是,“对一些考生不够公平公正”,“变一考为多考,环节复杂太折腾”等。市民觉得保证高校自主招生公平公正的效果最好办法是什么呢?调查结果显示,80%的市民期望“录取过程公开、透明”,72%的受访者同意“成立专门的监督纠察机构”。
这是一个如何艰难而尴尬的时刻?一方面,应试的、“一考定终生”的高考考试规范苦民久矣,民心思变亦久矣,而在其次,当“不拘一格录人才”式的自主招生开始推进,它却又不能不遭遇多达83%市民的腹诽。这显然不是说,“在中国,搬动一张桌子都要流血”,民众也并不一直拒绝革新而宁肯抱残守缺。在一个缺少诚信或民主的土壤之上,民众永远只能是依据他们平时生活的世俗经验,从而不惮以最大的恶意去揣测某些现实。由此而言,上海民最担忧的“权钱买卖暗箱操作”和“某些环节不够透明不够具体”,未必不正是一种常见的民意关切所在。
围绕历年高考考试,一直不少一些舞弊案与招生黑幕。那样大家又拿什么来保证自主招生不会沦为“权钱买卖暗箱操作”?而这好像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臆测。就在今年两会上,作为“体制内”与知情者的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就曾表示,自主招生也有“潜规则”。他说,目前的自主招生还是有一些问题。它在非常大的程度上成为某些分数不如何够、在边缘状况的学生进入高校的一个方法。同样作为体制内知情者的张鸣教授也曾撰文指出,自主招生自留地成为学校某些部门权钱买卖的一种机会。在不少学校,自主招生事实上是个黑箱,最起码也是灰箱。
仍然得说,民意不乏清醒,更不乏智慧。上海民所期望的“公开透明”与成立专门的监督纠察机构,的确是高校自主招生最后可以获得公信与认可的不二路径。这其实也意味着,包含自主招生在内的中国高考考试政策的改革,势必要有一个首要条件,那就是中国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。所谓“不谋全局者,不足谋一域”,管理体制即为全局,而自主招生仅为一域。一直以来,国内高校的管理体制,以行政为主导,缺少民主的公开与透明。而同时,在过去数年的自主招生改革中,高校也没通过对内部管理模式进行有效的改革,没以公开、透明的招生方法,打消大伙对其中可能存在的不公平问题的质疑。这才是要害所在。
假如说民众对可能产生暗箱操作的质疑,关涉到自学考试招生的公正性,那样它事实上也关乎公平性原则。但大家看到,自主招生已经明确地表现出了对农村考生的抛弃或排除。尽管对有的农村考生无力负担长途旅费的问题,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简章已言明“可以向我校申请资助”。但显然,钱并非非常重要的。如一些农村学校校长、教师觉得,自主招生倡导素质教育是好,但没考虑到农村学校的资源配置。对于自主招生所需要的获奖条件等,很多老师也表示这会将农村孩子排斥在门外。至于专长加分、各种比赛加分,这类同样都是城市孩子的专利。自主招生假如居然是以舍弃绝大部分农村考生为首要条件,那这种改革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封闭与短视呢?
充其量,中国高校自主招生改革试点的近10年时间,仍只不过一个呈现或发现问题的阶段。大家远未能找到一条足以获得公信的道路径,或者说,尽管河上有桥,他们却偏要摸着河头过河。如大家所见,自主招生以来,从面试制,到校长实名推荐制,再到“北约”、“华约”和“理约”三个高校自主招生网盟联考的招考方法,每个高校貌似都在穷尽所有可能,使自主招生变得更有说服力。但,倘若自主招生永远只体现为“一域”之折腾,而无“全局”之谋划,同时,假如高校本身仍然漠视这种做法应当拥有的公正及公平这两个根本,则这场改革仍将行之不远,钱钟书的故事于今天也仍将是一个传闻。这已是自主招生所不能不面临的艰难时刻。